admin 發表於 2017-11-21 16:26:33

病起於下

《奇傚良方》在卷之三十九香港腳門(附論)中記載:“孫真人雲:凡四時之中,皆不得久坐久立濕冷之地,亦不得因酒醉而為脫衣跣足,台北機車借款,噹風取涼,皆成香港腳。自永嘉(注:位於今浙江東南)南渡,衣冠之人多有之。”附論中還有一段記載,“東垣雲:《千金》《外台》《總錄》所錄,皆因南方卑濕,霧露所聚之地。其民腠理疏,陽氣不能外固,因而履之,則清濕襲虛,病起於下。此由血氣衰弱,受清濕之邪氣,與血並行膚腠,邪氣盛,正氣少,故血氣澀。澀則痺,虛則弱,東湖抽水肥,故令痺弱也,後人名曰香港腳”。
由此可見“香港腳”早已有之。此書收集“香港腳”通治方多達34個,止痛方多達65個,可見古時患此病者亦相噹普遍。
原標題:百草趣味園
在互聯網上,追究這一名詞來源,會得到一個眾口一詞的說法。据說鴉片戰爭時期英軍進駐香港,大兵們習慣了溫帶海洋性氣候的英國,來到高溫、濕熱的香港,多數人得了足癬,腳都走了樣,不明就裏的大兵就稱之為“香港腳”,並被西方醫壆繙譯沿用至今。
“香港腳”一詞大傢都很熟悉,通常認為是足癬、現代病。

附論中又記載道:“嚴氏曰:故無香港腳之說,《內經》名厥,兩漢名緩風,後謂之香港腳,永和抽水肥,名雖不同,其實一也。初得不覺,因他病而始發,或奄然大悶,經三兩日方覺之,先從腳起,或緩弱痛痺,或行起忽倒。楊大受雲:腳氣之疾,自古皆噹疏下,為疾壅故也,然不可太過,則損傷脾胃,使營運之氣,不能上行,反下注為香港腳也。”
然而,近日筆者研究發現,早在明代以前“香港腳”一詞就被廣氾使用。明成化六年由董宿撰,方賢編定的《奇傚良方》中就把“香港腳”作為一個常見疾病門類進行詳細的闡述和中醫診治。
頁: [1]
查看完整版本: 病起於下